8月12日上午,CCF YOCSEF特别论坛在北京辽宁大厦隆重举行,“中国科技论文网站”主编和《中国高校科技》总编辑李志民,清华大学教授、CCF副秘书长陈文光,中科院计算所国家大数据重点工程实验室高工翟冬青以及两位执行主席文继荣博士与林俊宇博士等嘉宾出席会议。该论坛以“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难点在哪?”为主题,针对科研领域的各项管理机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林俊宇主席对CCF YOCSEF前期论坛所谈及的内容进行了简单的解说。自2013年至今,共探讨了经费使用,科研人员为什么成了“贼”?科研经费管理方面重大变革利与弊、科技奖励制度改革方案、帽子文化的利与弊、“海归归海”现象以及“双一流”人才争夺战为主题的研讨,收获颇丰。以下是这次特别论坛中几位嘉宾的演讲内容,他们究竟对这次的主题有何看法?又提出哪些创新大胆的改革措施?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
李志民:遏制学术腐败,减少对科研的功利预期
“从本质上来说,我不大赞成用“科研绩效”这个词,科研不同于工业生产,短期内的绩效难以评价。”李志民主编首先带领大家回顾了从改革开放到现在的关于科技评价的发展演变,“我们的科技评价差不多每十年都会上一个新的台阶,一直朝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演变。”
但在整体良好的发展态势下并不能掩盖其中存在的问题,“我觉得最主要的是要尊重科学家的发言权,论文是科研活动的产物,是一个副产品,不能成为科技评价的全部内容。今天大家对科技评价的意见,主要原因是科研几乎所有的环节都是市场机制,但评价仍然是计划机制。”我们国家全部投入的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约是4.9%,即用了不到10%的经费用于基础研究,但是我们的评价方法却是百分之百基础研究的指标。“另外科技评价有短周期的试点,但是科研的水平或者它的有效性,却是长期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他指出当前科技评价存在的问题,“我们现在存在着科技评价的分类不够明确的问题。在一些评价活动中,用同一标准评价不同类型的科技活动,不能客观真实、准确的反映不同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评价中存在着重形式,走过场,重数量,轻本质的现象。”
我们整个社会文化注重显性公平,因为没有显性的数据来比较,一些人会指出在做评价或政策导向有猫腻。调整政策十分困难,且评价结果使用不当,科技评价等同于人才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急功近利,浮躁浮夸等不良风气和短期行为。同时专家的评议制度和信誉制度不够完善,人情关系,本位主义等现象在某些评价活动还有发生,对非共识项目缺乏合理的机制等等。
他在论坛中建议道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遵循目标导向,分类实施,客观公正,尊重实效总的原则要求。科技评价要以国家目标,或者自身发展为导向,建立科技创新质量,合理分类的评价机制,正确评价科技创新成果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科技评价不仅仅是数论文的数量,我们的导向上今后会逐渐朝着五个价值,实行分类评价。科技评价的目的是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力和自身潜力,解决科学难题,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急需的重大问题。”
“我们要尊重共同体内部的学术评价权利,今天科技评价还是政府部门参与的太多,管理部门参与的太多,影响评价结果的,一个是学术水平,一个是情感,一个是意志。”李志民讲道,“学术评价不能由出版商来主导,期刊的影响因子不能跨学科比较,学科越不成熟期刊影响因子越高。学科成熟了,有公式、定理等,就不需要相互引用,所以期刊影响因子就低。”
最后他讲道政府要遏制学术腐败,要像中央抓反腐败一样,老虎苍蝇一起抓。“我们现在老虎没打,苍蝇也没打,只是新闻媒体报道一下,最后都是不了了之,学术不端的问题一定要学术界共同努力,要老虎苍蝇一起打,以科研诚信为抓手,减少对科研的功利预期。”浮躁和极端功利是科技评价不合理的根源,也要开展全社会诚信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营造全社会积极健康,核心创新的学术文化氛围,要减少不当的攀比。
陈文光:加大科研投入才是提升科研产生的根本
“这次《通知》的出发点在第一段就讲建立完善以信任为前提的科研管理机制。以信任为基础,保持最小程度的有效监督,应该往这个方向去发展。”陈文光讲道,这个出发点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但同时也需要科研人员的自律来配合这个制度。但是《通知》的落地尤为不易,他举了三个例子:第一个是切实精简人才帽子,开展科技人才的查重工作,一个人只能获得一项相同层次的人才计划支持。这件事是解决了人才帽子,还是加重了人才帽子?是不是会引发一个问题,化名为暗,强化了层次?第二点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的集中清理,现在的唯职称和维学历问题似乎并不严重,而论文又是评价基础研究的重要指标,很难找到可替代的评价方法。第三是《通知》中提到加强科研的绩效设定和考核,但做基础科学研究很多时候结果不可预期,加强绩效对促进基础研究似乎是矛盾的。
陈文光提到,《通知》所希望改进的科研管理是必要的,然而加大科研投入才是提升科研成果的根本。
“我们做一个科研的事情,主要有三步,第一部分是一共有多少钱投入,第二步这些钱投入哪些项目。怎么管,是最后一步。”他说道,我国科研投入有两个短板,第一个是总投入不够,第二个是基础性的科研投入不足。中国总研发投入占GDP 2%左右,仍低于美国的 2.7%和日本的3.4%,而韩国和以色列都超过4%。如果与美国NSF和NIH等国家投入的基础研究经费相比,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和科技部的在基础研究上的投入差距更是巨大的。
为什么加大投入才是根本呢?我国已经不再满足于做跟随式研究,要做原创研究,难度是完全不一样。需要自己设计问题,找解决途径,这个过程的研究效率是大大低于做跟踪式的研究的。“现在经济发展,科技要做很多支撑,我们要做很多基础的原创性研究,你要做很多无用功。比如我们要去做核聚变,要做人工光合作用,有很多的需求,要投入很多的智力去尝试,这都需要人力和经费的投入,这个投入不见得是要明确科研绩效,探索一个方向失败了,但能把这个当成绩效吗?我们现在做不到这一点。”
他引用了中科大袁岚峰博士的观点:“我们要更多的以花别人两倍的钱,来办别人1.5倍的事来自豪,而不是以花别人10%的钱来办20%的事为自豪”,这是一个科研思路上的重大转变。陈文光认为应该加大更多的开放结果,应该容忍失败。要增加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单项的支持力度和项目数。从评价上来讲,基础研究仍然要以优秀论文为目标,因为这是国际同行评价的结果。国内的同行评价还不够好的话,我们就用国际评价。
翟冬青:建立制度性的评议能力
“我们国家的科研评议有没有制度性的能力,我们现在的评议基本上是什么特点?我把它命名为“钱学森式评议”。现在我们评这个事,有钱学森在,他比大家都懂,就能评。现在没有一个“钱学森”,低的来评高的怎么评。恰恰大量的科研评审是“低的”来评高的,评审人没有科学发明人更熟悉这个新技术。”翟冬青说道,建立制度性的科研评议能力,这才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现在国家由于没有制度性的科研评议能力,造成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个用发论文的形式来表现研究成果;第二个是SCI影响因子主导了中国学术鉴定,我国论文期刊权威性不够,丧失中国自主学术评议能力;第三个往往SCI上发表的一些东西,给了外国人的启发,其实是中国人的科技原创的巨大损失;第四个问题我国一批卓越的成果和大师级的学者,往往我们的体制中评不出来“卓越性”,比如屠呦呦的诺奖成就中国没有能力预先鉴定。
翟冬青指出我们国家的科研评议里是非常欠缺对原创者的尊重。袁隆平、钱学森前面有谁,没有人知道。“现在中国不缺钱,中国设一个诺奖,搞不好还设出笑话来,因为你的科学哲学能力不够。欧美诺贝尔奖科研评议上的价值观,怎么评出影响人类技术工程发展的“原理首创成果”,是非常值得我们现在建立中国评议制度借鉴的”。评议,是一个顶层设计,没有正确的科研评议,就没有科研绩效的考量。”
现在科研界的问题是论文指导一切,都是用论文来看这个成果。由于大家现在注重论文数量,注重SCI发表,造成对国家的工程价值不大,还变成很多中国人应有的成就,变成美国华裔的“世界级成就”,这不能不说是现在这个制度造成的一些情况。
针对当前困境,翟冬青指出一系列改革措施。第一是建立《中国科研的评议制度》,来取代人制的评议。第二个取消以SCI论文评议学者的方法,把所有的技术成果分成四类,一是原理类科研,二是技术科学,三是工程科学,四是产品科学。第三是全行业公开评议。第四在应用环境当中看成果水平,看工程可靠性指标。第五科研诈骗入刑。还有就是杜绝学术空白。并且创造性地提出一个思路——编制中国技术科学图谱。
此次论坛各位专家学者以及媒体针对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中的痛点作了深入浅出的分析,从宏观到微观,从政府层面政策的制定到科研人员的个人层面因素、从国外的发展情况到国内的现阶段境况均有剖析,并提出了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遏制学术腐败、加大科研投入以及建立制度性的评议能力等建设性建议。“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希望通过大家一步步的共同努力,能够一起展望未来科技发展进步的蓝图。
小贴士
YOCSEF是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是中国计算机学会1998年创建的系列性、专业性的活动,有来自全国的有社会责任感,有激情,有思想的青年学者,企业界的朋友以及其他各界的精英参与,是YOCSEF最具有活力的组成部分。宗旨为:承担社会责任,提升成员能力,促进成员合作,探索新的机制。组织了各种各样的活动和论坛,包括这样的特别论坛,划为承担社会责任报告,还有学术报告会,俱乐部,还有我们参加一些扶贫、助教等等。YOCSEF是一个具有责任感,有活力年轻人的组织,口号是创造机会,希望通过这样一个社团组织,给青年人创造更多的机会。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